今天是: 会员注册 | 客服中心 |
QQ1:   QQ2:   
首页
个人求职
企业招聘
培训服务
资讯中心
校园频道
猎头服务
电工论坛
类  型: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搜索
热门信息
·计生登记表
·eHR在金融行业的成功应用
·求职者的简历存在哪些问题
·沉着应对:你要求多少底薪
·面试的积极因素
·大学应届毕业生简历面面观
·求职者的简历存在哪些问题
·无忧简历的八个小提示
相关推荐
·如何做好定岗定编
·企业怎么做培训规划?
·新《劳动合同法》要点解读
当前位置:智邦人才网> 招聘面试 > 正文
"考倒"考官的秘诀
2008-4-2 14:18:39 | 来源:智邦人才网 [字体: ]
 大学生就业面试考的是课本上难以学到的东西

  ■2005大学生就业观察

  □核心提示

  又到12月,我们的采访计划上,再一次“隆重”地打上了“就业”这个大标题。

  大学生的就业,总是社会的热点和焦点,这里折射着人生的抉择、金钱与责任的对弈、社会就业观念的变迁。

  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说,就业也是一种展示,一遍遍的面试,考的也许是一些他们在课本上难以学到的东西。

  只有熟悉套路才能使牌局精彩。今天,我们在此介绍一些面试技巧和策略,教你“揣摩”考官心态,帮你出“好牌”进而掌握主动。

  “粮草须先行”:面试的“储备”工作要做足

  很多应届毕业生存在这样的想法,只要打扮和谈吐得体就能赢得面试,因而在衣着服饰等形象设计上“笔墨浓重”。这些做法都有道理,但显得过于简单。诚然,“首因”效应是十分重要的,外资企业特别是日本公司对此尤其重视。但除此之外,面试的“储备”工作还大有“文章”可作。  

  知彼知己,面试先查明一切

  这是一些猎头专家极力推荐的步骤。找工作时,应先设法了解自己是否能胜任那个职位,面试前先查明该职位的工作范围并研究该公司,摸清它的企业文化和目标,以及有什么竞争对手。可以的话,准备一份深入的有关该单位的竞争力、危机分析。而了解某家公司的最好方法就是去找该公司的雇员谈谈,或者通过网络、产品等途径了解。

  应届毕业生可以采取这样的办法,向包括校友在内的熟人资讯是否达到受聘条件,并且讨论公司的需求。这样做的结果通常是:获得邀请去面试,或者得知这家公司并不适合自己。  

  为回答挑战性问题作准备

  面试过程中,应聘者可能还要回答类似的心理咨询题:我从小到大一次未闯过红灯;我没有说过一次谎话。这样的题目可能有100多道。如果用人单位的考官从中分析出你不够诚实,那么你将会被告知:公司目前暂时不能迎纳你,容日后再议。  

  此外,现在更有一项很独特的面试方式,请一位专业对路的资深技术人员与你进行对话。此人可称为“点穴手”,他专门提一些专业上的难题来刁难你,看你是否能够招架得住,这样可以掂出你的技术水平。一些用人单位主考官甚至刻意提出挑衅性问题来考验应聘者的“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  

  切勿“空着头脑”应聘

  即使是一个毫无经验的社会新鲜人,对于应聘职务的工作性质、内容,也应该有一些基本的认识与了解。企业当然可以容忍新鲜人缺乏经验,但是没有准备、一问三不知的人,似乎也意味着将来在工作上缺乏责任感。更现实的说法,企业可能要花两三倍的时间才能让你达到工作的要求。“空着头脑”应聘只会吃“苦果”。  

  【案例分析】

  不久前结束的某著名跨国品牌公司校园招聘会上,最终要从上千名应聘者中挑选出一名公共事务部的项目经理。经过笔试、多轮面试,7名应届毕业生闯入最后面试关卡。其中有两名硕士研究生,他们迥然不同的做法就产生出差距较大的面试效果。

  一位是姓林的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生,外语听说能力非常强,在多轮面试中已初露锋芒,但他过于用心外语这一“法宝”,在对公司所提供的岗位认知、企业文化以及实际沟通等方面用力不多。另一位是新闻学专业研究生,该同学的最大优势是曾经在该公司相关部门实习过,对其中的运作规则和要求了然于心,更为重要的,面试前该同学还针对所招聘的项目经理岗位做出了一份独具特色的操作方案,并在最后的面试中适时地展示。胜利的天平当然向后者倾斜。

  由此看来,成败鸿沟,在于积累,做有心人,日常储备得当,定可大有用处。面试技巧亦当如此。

  “看人下菜碟”:揣摩考官心态适时打出“好牌”

  实际上,面试也是供需双方心理上的较量。作为应聘者来说,了解对方的心理特征,就有可能变被动为主动。因此,适当学习些心理学,掌握面试考官的基本心理特征,有准备、有针对性地参加面试,在面试中频频打出“好牌”,对在面试中把握主动,提高应聘的成功率是大有好处的。

  专家认为,面试考官有这么三个基本心理特征应聘者应当掌握,包括最初印象和负面加重倾向、雇佣压力和暗示、赏心悦目。  

  展示优点赢得好的“最初印象”

  一些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表明,至少有85%的考官在面试真正开始前,已根据应聘者的应聘资料对其产生了最初的印象。最初印象对面试的过程和结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心理学的原理。如你给人留下的最初印象不好,那么要改变这种印象将是很困难的,这就是负面加重倾向的作用。

  了解了考官的这一心理特征,就应当认真准备自己的应聘资料,尽可能让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被优点和特长所掩盖。当然更不要因为自己的穿着打扮、面试开始时的一举一动而给考官留下糟糕的印象。  

  适当利用考官的“雇佣压力

  “雇佣压力”是指考官面临完成招聘任务的压力。考官的雇佣压力对应聘者来说是个机会。有人曾做过实验:将人力资源经理分成两组,告诉其中的一组,他们离完成招聘任务的指标还相差很远;而对另一组的人说,他们已快完成招聘任务了。结果,被告知离招聘任务相差甚远的那组,对应聘者面试的评价,要远高于另外一组。

  当然,应聘者较难知道考官的雇佣压力,但是,在面试中,考官完全可能无意识地流露出这种情绪。由于急于完成某岗位的招聘任务,考官可能无意识地用暗示来表现这种情绪,甚至主动引导应聘者正确回答问题。

  比如,他们会说:“在外语上,你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吧”,“根据你的经历,对某技术问题可能不成问题吧”等。在大部分情况下,暗示不会这么赤裸裸,而是会有点隐晦,比如,考官认为你的回答是正确时,他会面露微笑,或轻轻地点头。

  应聘者若能不失时机地把握考官的雇佣压力,及时地接住暗示,并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争取主动,就可能达到目的。  

  多方面让自己“赏心悦目”

  这里所说的赏心悦目不仅是指应聘者的穿着打扮,而更强调的是求职者在应聘时的眼睛、面部表情。有研究表明,那些善于用眼睛、面部表情,甚至简单的小动作来表现自己情绪的应聘者的成功率,远高于那些目不斜视、笑不露齿的人。

  有一项对52名人力资源专家进行的实验:让这些专家通过观看以前进行过的面试录像决定请谁来参加第二轮面试。这些专家被分成两组,一组观看的是一个有许多眼睛交流、显得精力旺盛的应聘者的录像,结果,26个专家中有23人邀请这个应聘者再次参加面试;另一组专家观看的是一个很少有眼睛交流动作,表现得没有多少活力的应聘者的录像,结果26个专家中没有一个人请他参加下一轮面试。  

  不要守住既定“路线”不放

  不少初出茅庐的应届毕业生,对面试的准备可谓充分,可能派上用场的应聘资料、方案设计、问题准备等,并预设了面试的可能走向。这本是好事,但在实际面试中,由于缺乏对新情况的应变能力和训练,对面试中出现的考官刁难、“负面加重倾向”准备不足,也可能导致面试的失败。正确的做法是,当即反应,判断“形势”,适当改变预定“路线”,主动展示自己。  

  【案例分析】

  在今年11月初的深圳某公司校园招聘会上,小陈在众多高学历竞争对手中最终脱颖而出,他向记者描述了当时的面试情景。

  面试时,每10个应聘者组成一个团队,讨论一个具体案例并得出自己的结论。没等其他9个陌生的竞争对手说话,小陈第一个站出来发言:“我建议,咱们10人分成两个小组讨论,然后集中两个小组的意见,最后留5分钟总结。” 

  小陈的理由很简单:一是从实际出发,如果每人都随意发言,不仅耽误时间,而且在一种无序的状态下很难形成统一的意见。二是从理论出发,这家公司素来喜欢有领导才能的应聘者。小陈在面试中的出色表现让主考官十分满意。

  有能力并不代表要时时处处张扬。在应聘中,小陈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面试不妨“看人下菜碟”,在不同的场合,要学会以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自己。比如,有的公司喜欢应聘者主动,喜欢应聘者有一定的领导才能。可有的公司不喜欢这一套。制胜之道,简单而不易操作。

  “细节定成败”:不失时机展示性格气质优势

  对于企业来说,用一个社会新鲜人,其实要冒很大的风险和尝试错误,所以在最后的面试阶段,企业往往格外重视应聘者性格,看是否能符合企业文化。对求职者而言,我们或许不必因为迎合公司的企业文化而特别调整自己的性格,但在面试时,至少不要列名不受企业欢迎的黑名单,才能让往后的求职路走得更顺遂。

  这正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专家指出,如果能够在面试中扬长避短,抓住时机展示自己契合特定岗位的优势,职场的命运便可掌握在自己手中。  

  表现自如,坦诚沟通

  开始面试时即进入一种轻松的注意力集中状态。可以在开始面试前通过沉思和冥想来去除心中的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面试上,从而不会陷入紧张、自责和自我怀疑的状态,使自己表现自如。  

  这种自如来自于面试前的充分准备。要尽量表现出真实的自我,表现出自己的专业性,与面试者诚实地对话。面试前,应与你的家人或朋友做几次模拟面试,就像期末考试前设想可能出现的试题一样。  

  薪酬问题要谨慎

  有关薪酬的问题,不要过早地提出自己的薪酬要求以免落入陷阱,过高或过低的薪酬要求都可能使你得不到那份工作。应聘者可以询问这个工作的薪酬范围,尽量推迟讨论有关薪酬的问题,直到你对这份工作的职责范围有了充分的了解。  

  此外,还要避免说多余的话。不要有意暴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谈论与面试无关的人和事。以正面的态度谈论自己过去的经历。在面试中,你对任何人或事所做的负面评论都会使你显得像是一个难以与人相处的人,从而暴露性格弱点。

  不可忽视决定成败的细节

  这些面试细节包括:  

  第一,不守时。面试时的守时很重要。迟到是绝对不可原谅的行为,代表你对这家公司根本不重视。太早到也不好,主试者可能有别的事情,还要应付你的突然出现。  

  第二,穿着邋遢。穿着是给别人留下第一印象的机会。即使是所谓创意型的人员,邋遢、不修边幅的穿着,还是不易令人亲近。记住,是不是西装革履其实并不重要,要把握干净、整洁的原则,才能留下好印象。  

  第三,言行轻浮。没有一家企业会晋用不诚实的新人,在面试的过程中,诚实是最好的应对之策。尤其是履历表、自传中所写的个人背景资料,不要夸大自己的能力。甚至承认自己失败过,更容易获得理解。还要避免面试中言行轻浮。轻浮的言行、夸张的肢体动作,会令人有不信任的感觉。

  第四,天马行空。说话的逻辑概念,代表的是一个人的组织能力。天马行空可能是一种创意,却也代表着“只会说不会做”的言行失衡。

  第五,喜好批评却无创见。没有一个主管喜欢爱批评却无创见的员工,主考官也一样。即使批评的是和工作无关的事,像是政治、经济、社会的现况,对于求职者来说,并没有任何加分的效果,可能还会因为你的言语不当,引起主试者的不快。  

  【案例分析】

  小朱所读专业是中文,但他的志趣却是广告创意人员。在前不久广州的一场招聘会上,他相中了一家传播公司,但对方只招聘营销员,并限定了市场营销这一专业要求。

  小朱决定主动出击。轮到他面试时,他并没有先递上简历,而是简单地作了个自我介绍:“我毕业于汕头大学,精通计算机,对设计、编排等也很熟悉;另外,我每年暑期都在外地一家广告设计公司实习,并用挣来的钱交学费。”

  招聘人员一听,对小朱很感兴趣,便要求看他的简历。但小朱仍然没有递上自己的简历,而是询问:“我发现贵公司要招聘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我想知道,贵公司看中的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哪方面的特质?”招聘人员告诉他,因为公司要扩大业务,所以需要能开拓市场的学生,他们认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比较专业。

  小朱当即反应:“我的开拓能力很强,对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非常熟悉。”招聘人员再次提出要看小朱的简历时,他才告诉对方:“我们学校没有市场营销专业,我是学中文的,但市场营销课,我得了96分。”三天后,小朱拿到了复试通知书。  

  在应聘过程中,对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岗位,很多应聘者会望而止步。专家认为,如果你非常喜欢并适合这个工作,你不妨在与面试官对话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你这方面的才能,而这种能力是相关工作必备的性格特质,主动展示了你的性格优势,面试胜出的机会就会大增。

  特别推荐

  非常规展示自己的“另类”方式  

  反其道而行之

  有一个广告专业的大学生,找工作四处碰壁。怎样才能把自己“推销”出去呢?他考虑了很久。一天,他再次闯进那家旅游公司的总经理办公室。总经理一看又是前天来的那个小伙子,便生气地说:“我再一次告诉你,我们的人已经足够了,不需要新手。”“那么你一定需要这个!”那个大学生边说边从包里掏出一块精制的匾额,上面写着:“本公司名额已满,暂不录用。”总经理一看笑了起来,他很欣赏这个小伙子求职方法的新颖、独特,便聘用了他,并委以重任。

  点评:如果你在众多循规蹈矩的求职者中,不能显现出自己的特长,不被人重视时,不妨另辟蹊径,耍些小聪明,反其道而行之,以此吸引老板的注意,这样你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入乡不随俗

  一名天文学专业女毕业生在参加最后一轮面试时,大胆地指出该公司的不足并列举国外的事例加以佐证,使主考官不得不折服,结果她被首先选中。

  点评:通常情况下,求职面试总是要说恭维话,以引起对方的好感而达到谋职的目的。但一味说好话也未必能打动人,指出对方的不足之处,且令对方口服心服,常常也能达到成功求职的目的。求职应聘不附和、不随俗、不从众,是有主见的表现,也是胜过别的应聘者的长处。  

  无薪求职

  小李是某工科院校的才子,写得一手好文章。他想到当地一家很有影响的杂志社工作。当他第一次上门推销自己时,杂志社的人事主管就很明确地告诉他,学工科的不适合他们的工作。可小李并未放弃,他再次找到该社人事主管,并告诉他,自己的学业已快结束,学校里没有多少事情可以做,如果方便的话希望能到杂志社“帮帮忙”,以便自己利用这段空闲时间学点东西,而杂志社不需要给他支付工资。

  杂志社同意了他的要求。两个月后,小李在工作中证明了自己的实力,顺利地同这家杂志社签下了正式的聘用合同。

  点评:面对越来越善于自我包装、越来越会作“秀”的求职大军,许多用人单位也是心存疑虑,只有靠亲眼所见才能相信你的才能。如果你真是一个人才,建议不妨找个为对方“义务”打工的机会来表现表现自己,一时的“免费”试用也许会给你带来长久的收益。

 

免责声明:智邦人才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绝不意味着智邦人才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以上内容仅供网友学习与交流,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犯您的利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打印该页】 【加入收藏】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专区 | 用户反馈 | 合作伙伴 | 付款方式 | 联系我们
网站联系 Email:zhibanggongsi@126.com 或垂询:0595-22516145
未经ZBRCW.COM 同意,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招聘信息及作品
智邦人才网版权所有 ® 2008-2010 网站管理
闽ICP备050369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