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管理学的发展历史,我们现在已经进入管理时尚(managementfashion)时代。各种管理时尚已经很难像“管理丛林”那样进行流派的划分,它们之间的对立性、相似性与快速更替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管理者无法回避各种管理时尚的冲击,要么在这股浪潮中随波逐流,要么在漫漫的丛林中发现突围的道路。
无奈的变革
米勒和哈特威克(MillerHartwick)研究发现大部分管理时尚具有以下的特征:简洁(易于记忆,便于通过简单的词汇传播)、操作性强(具体指导管理者应该做什么)、虚伪地鼓励(承诺结果,如效率、业绩等)、以偏概全(万能药,在任何情况下似乎都能应用)、易于分割(可以片面地应用,某些功能可以嫁接到生产过程中去)、符合潮流(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做管理领域的基本问题)、表面新颖(将旧思想重新包装成新思想)、被权威承认(从管理权威及其信徒而非事实那里获得支持)。这些特征使得那些迫切希望提升企业绩效(最终为了提高自身回报)、并且有点病急乱投医心态的管理者极容易将管理时尚视作灵丹妙药。但是所有管理时尚又具有一个所有管理者不喜欢的特点,那就是要求组织进行变革。
笔者曾经用博弈论模型分析得出在某种新颖的管理时尚出现之初,众企业一哄而上、争先恐后地对其加以应用是最合理、最无奈(未必最优)的选择。由于不能在短时间内检验管理时尚的效果,管理者不得不按照管理时尚的要求进行管理变革。
目前众多的管理者将“创造性破坏”(creativedestruction)作为座右铭,他们的口号是“要么变革,要么死亡”(changeorperish),他们用“变革总是有代价的”(nopain,nochange)来为自己寻找借口以及安抚那些受到伤害的员工。最后导致为了变革而变革,破坏日益增多,创新却越来越少。企业患上了“变革综合症”:人人自危而不是朝气蓬勃、人心涣散而不是团结一致、加速变革而不是平稳变革。
这样下来的结果往往会违背管理者的初衷:除了管理者本人,几乎所有员工都反对管理时尚带来的变革,因为按照管理时尚的要求,肯定会有成员的利益受到损害(但又不确定是哪些成员)。最后,管理者似乎也成了一种时尚—他们平均只在某个管理职位上待两年。